儿科常见病症中医治疗指南

行业资讯     2018-10-16 06:39:06



伤食泻
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有酸臭味,或口气酸臭,腹痛泻后痛减,恶心或呕吐,睡不安,手脚温,乳食者,大便黄白,有奶瓣或呈蛋花样。
大山楂丸、(加味)保和丸
山楂,胡萝卜粥

寒泻
大便清稀,或如水状,或夹泡沫,不臭,腹痛肠鸣,手脚凉,或有腹部发凉,喜热食,面色白
小儿腹泻贴
姜汁糯米粥

热泻
腹泻急暴,色深黄或如黄水,臭秽,或有腹痛身热,口渴,尿黄而少,肛门红热,舌红,或有苔黄腻
小儿泻痢片
小米薏米粥

脾虚泻
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大便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平素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睡时露睛,长期反复发作
止泻灵颗粒、小儿健脾止泻丸、小儿启脾丸
栗子粥、莲子锅巴粥
以上四种饮食注意:忌生冷和刺激类食物,忌高糖、高脂、不易消化食物如油炸、烧烤、火腿、香肠、腌菜等;忌粗纤维较多的食物。

脾胃虚弱
食欲不振,口气、放屁、大便或呕吐物有酸臭味,腹痛泻后痛减,大便完谷不化,睡不安,苔厚
大山楂丸、(加味)保和丸
山楂粥、胡萝卜粥
以上饮食注意:少食,忌肉
面色萎黄,腹胀、便溏、或大便有不消化食物(完谷不化)、食欲不振、消瘦、倦怠乏力(总让抱),睡时露睛,以及气血不足,水肿、痰多、苔厚腻等
小儿健脾丸、健脾消食丸
党参薏米山药粥
以上饮食注意:绝不劝食,少肉,尤其是晚上


上火(内热)
恶热喜凉、手足心热、渴喜冷饮、面红、烦躁多动、痰黄稠,牙痛咽痛,大便干、大便味臭,小便黄,唇红,舌红,苔黄干
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
红豆绿豆、豆腐、生白萝卜等
以上饮食注意:注意饮水、适量水果及蔬菜,勿过食热性食物,如辛辣、油炸

风寒感冒早期
鼻流清涕,微恶风寒,无发热,无咽痛,或头身酸痛(发紧)舌淡红,苔薄白
紫苏叶水
初起:生姜红糖水

风寒感冒发热
鼻流清涕,恶寒明显,口不渴,无咽痛,身无汗,发热一般不高,舌淡红,苔薄白
小儿感冒清热颗粒
小葱四五根的葱白连根须,豆豉30到50g,煎服以后,发汗解表

风热感冒发热
流浊涕或黄涕,口渴、咽痛、少汗或无汗,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小儿感冒口服液
白菜根+绿豆30g。绿豆用中火煮至半熟;再将白菜根切成片,加入绿豆汤中,同煮至绿豆开花、菜根烂熟后饮用
以上三种饮食注意:清淡,少肉食,不吃煮鸡蛋

寒咳表证:外感风寒
风寒表证:清涕,恶寒重或伴发热,头身痛,喷嚏,咽痒,鼻塞
痰质:痰白清稀,有泡沫
舌象:舌淡红,苔薄白
杏苏止咳颗粒、止咳宁嗽胶囊,数日兼有热:通宣理肺口服液
白萝卜1-3片,生姜3片,红枣1-2枚煮后加蜂蜜30g
寒咳里证:肺热、痰热
寒证(无表证):手脚凉,喜暖,不渴
痰质:痰白清稀,量多
舌象:舌胖或有齿痕,苔白厚、白腻、白滑
复方鲜竹沥液,百咳静糖浆,小儿清肺口服液
1.丝瓜粥
2.荸荠30g,百合1g,雪梨1个,冰糖少许
3.久咳,川贝蒸梨

热咳表证:外感风热
风热表证:浊涕或黄涕,微恶风或伴发热,咽痒咽痛,口干
痰质:痰稠或黄
舌象: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桑菊感冒冲剂,清宣止咳颗粒
1.鲜藕汁、梨汁等份,生服
2.萝卜汁生服

热咳里证:肺热、痰热
热证(无表症):身热烦躁、便干、尿黄
痰质:痰黄稠,咳喘气急
舌象:舌红,苔黄、黄厚、黄腻
复方鲜竹沥液
百咳静糖浆
小儿清肺口服液
1.丝瓜粥
2.荸荠30g,百合1g,雪梨1个,冰糖少许
3.久咳,川贝蒸梨
以上四种饮食注意:清淡,少肉食,不吃煮鸡蛋,咳嗽期间,少咸少甜,少鱼虾、少油炸易生湿化痰。切勿伤食


针对症状轻微的儿童,可以通过以上疗法来治疗,然而,我们建议一旦儿童有发病症状,就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症状加重,对于多种儿科常见病,如小儿腹泻、小儿肺炎、百日咳、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小儿低热、小儿疳积,小儿便秘、小儿腹胀、小儿厌食、小儿惊厥、夜啼、小儿遗尿、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肥胖、尿频、跌打扭伤、软组织挫伤等,我们都可以通过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来治疗病症。


博恩牌新一代微电脑智能数码多功能儿科专用治疗仪,是由中国工程院余梦孙院士带领国内最顶尖的电子工程师研发的一种由CPU电脑数码芯片控制的高科技新产品。该产品根据人体经络学原理,结合现代数字电子技术,采用美国先进的透皮给药技术,使其同时具备中医针灸、按摩、拔罐、揉捏、刮痧、捶打等24种不同治疗脉冲及远红外热疗、靶向药离子导入等综合治疗功能。具有自动选穴、精确定时、语音提示等功能,能安全、快速、高效的治疗疾病。该机还配有全息生物电检测系统。


治疗原理:通过热疗和促进剂(水化剂、角质层剥离剂)的应用对皮肤进行预处理,增加皮肤的通透性;通过脉冲电流使a-螺旋结构的多肽发生翻转形成平行排列,由无序性变为有序性,产生允许生物大分子药物通过的生物通道,认为造成药物通过的直接通到,使药物顺利通过,通过离子导入的电泳作用和电趋向性,是药物粒子充分水活化,以利于粒子的透皮转运,通过以上方法的协同作用促进了药物向体内的有效转运,并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对相应穴道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